草创而未明的新墨学如何与当代文化中的各家显学互动。
简要描述如下:①生活方式:农耕社会的家族生活。作为城市的国又称邑,许慎说:邑:国也。
而到了家族皇权时代,宗庙则成为了皇族独有的象征,士大夫不敢有宗庙。[41]《荀子》:王先谦《荀子集解》,《新编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88年版。而这也就意味着,现代性的政治观念的对应特征,乃是以个体性观念优先。这种现象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大夫之家的日渐强势,孔子所讲的陪臣执国命(《论语•季氏》[15])即是说的这种现象。(二)皇权帝国时代的家族社会 中国继宗族社会而兴起的社会形态是自秦代至清代的家族社会,在政治上是皇权时代。
(《说文解字•邑部》)[39]《甲骨文字典》说:国字的囗象城郭之形。这主要体现在发达国家。⑨《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426页。
因为唯物—唯心对立的扬弃,说到底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它应被译作真理、本质、实在只是感性(哲理:《错译几例》,载《读书》1985年第4期,第151页)。因为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它们一个物化,一个灵化,必然孕育出为各自辩护的不同意识形态类型。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因此,要克服这种对立,就必须消灭私有制。(18)注意: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中,作者在理解(Auffassung)的前面删去的是theoretische(理论的)一词([日]广松涉编注:《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彭曦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0页)。
抽象的唯物主义是物质的抽象的唯灵论。深入解读《提纲》第1条的丰富内涵,对于进一步准确地把握马克思哲学的精神实质,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因此,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25)。诚然,我们能够超越体质的限制,但这么一来,我们也就垮得更快。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页。二 《提纲》第1条作为马克思以前思想演进的一个总结,其滥觞可以一直追溯到马克思中学作文提出的肉体原则和精神原则的紧张,以及他在大学时期提出的应有与现有的冲突及其消解的原初理论动机。⑧他还说:应当遵循感官!感性的东西开始之处,就是宗教与哲学结束之处,并且由此而使我们得以获得简单而明白的真理。这些物质前提作为历史结果,归根到底是由人的实践造成的。
按照他的看法,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在1844年11月所做的笔记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为消灭[Aufhebung]国家和市民社会而斗争(51)。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2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98页。科尔纽恰当地认为,满足于对现存事物的正确理解的费尔巴哈哲学,不过是一种对感性客观现实的静观的考察方法罢了,它只能使得人对感性客观现实采取消极态度(14)。按照科尔纽的说法,在他(指马克思——引者注)的博士论文中,他就已指责德谟克利特的唯物主义,说它没有包含能够指导人创造自己生活的能动原则。(24)这段话确立了寻求合题的基本取向,并指出合题的达成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且是实践的任务。它包括该阶段的整个商业生活和工业生活(41)。(16)如此一来,他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因为他在这里也仍然停留在理论的领域内……从来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17)。
因此,他把市民社会了解为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42)。秉持感性原则的费尔巴哈因局限于感性直观,其视野所能发现并捕捉到的人只能是受动的存在物,由此决定了他的唯物论立场。
然而,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单靠意志是不能实现的,因为它取决于许多物质前提(54)。这段话的原文为:……ist nicht mehr T tigkeit als Leiden, nicht mehr Geist als Fleisch, nicht mehr Ich als Nicht-Ich。
费尔巴哈止步的地方,正是马克思开始的地方。其实,马克思同费尔巴哈在哲学上早就保持距离了。
(2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页。在《提纲》第1条中,马克思就说过,费尔巴哈仅仅把理论的活动[das theoretische Verhalten]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这一系列的对立之扬弃和消解,也只有通过实践的进一步展开,才成为可能。正如他所说的,精神只是脱离物质的抽象。
逻辑的解决则主要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文献中。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页。
在他看来,真理、本质、实在仅仅在感性之中。他信任的只是理论的直观,而非实践的直观。
它集中体现着这种以市民社会为世俗基础的唯物论所必然具有的偏好和特征。这意味着城乡分离成为人的真正分工的典型历史形式。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00页。马克思在《提纲》第1条中确立了唯物论和唯心论之间的正反题关系。与人的精神存在相对应的则是人的本质—类—普遍利益—政治国家—唯心论。(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页。
(15)马克思在Auffassung这个词上加了引号,意思是专指费尔巴哈所特有的对感性世界的看待方式,它导致的只能是马克思所批评的那种希望确立对这一事实的理解[Bewuβtsein],也就是说……只是希望确立对存在的事实的正确理解[richtiges Bewuβtsein](《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6页)态度。(3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51页。
进入 何中华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由此出发,《德意志意识形态》向人们追溯了这样一种递进关系:唯物—唯心→市民社会—政治国家→物质利益领域—虚幻的共同体→特殊利益—普遍利益→存在—本质→人的分裂和异化。
马克思说过,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40)。(48)[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等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2、13页。